查看原文
其他

创业:为什么刘邦成功而刘备失败?

墨钜 全球经济研判预测 2020-03-26

摘要:刘备因为封赏不厚导致了人才储备不足,托孤也只能选择诸葛亮,而诸葛亮更是压制人才,人才更加凋敝,蜀汉的最终败亡就难以避免了。而这都是源于认识上的偏差,不懂吾不如和用非其有。本文将“用非其有”和“吾不如”,送给天下所有的创业者和管理者。


中兴汉室,刘备更类似于刘秀。但是,到刘备时,皇室衰微,宗亲凋零,汉室已经失去了号召天下的尊位。因此,刘备的现实处境,更类似于刘邦的创业。

然而,刘邦斩蛇起义,推翻秦朝,消灭项羽,成功建立汉朝。刘备起于乱军,夺取两川,建立蜀汉,对抗曹魏,却最终归于失败。掩卷沉思,令人唏嘘不已。

本文通过比较刘备与刘邦,探寻其中成败得失的原因,为天下创业者鉴。

从创业的起点来看,二人皆是起于布衣之中,奋剑而取天下。

刘邦出身农家,不事生产到处游荡。刘备幼年丧父,与母亲一起织席贩履。

但是,刘备身上却有汉室宗亲的光环。由于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,十五岁就得以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学习,身边已经有很多当地豪强争相依附。

刘备年龄不到30岁,就由公孙瓒等人保荐,获任县尉以至县令,34岁即由陶谦举荐为豫州刺史。而刘邦直到48岁起兵之前,也只是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。

可见,虽然都是起点较低,基础薄弱,但实际上,刘备的基础比刘邦要好了许多。

二人皆有盖世雄才而甚得众心,都能吸引人才且有知人之明。

《三国志》评价:先主之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,盖有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焉。傅干评价:刘备宽仁有度,能得人死力。刘备总说:背信自济,吾所不为。此人待我厚,今从其言,人必以我为薄,所不忍也。

《汉书》评价: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,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然而,魏豹评价:汉王慢而侮人,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,非有上下礼节也。高起也说:陛下慢而侮人,项羽仁而爱人。

从这些评价看,刘邦有流氓习气,相比之下,刘备的外在形象似乎要更完美一些。

创业经历也十分相似,都是先在巴蜀及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。

刘邦前209年起兵时,已经48岁了。入关灭秦,获封汉王,时年才51岁。刘备184年起兵参与镇压黄巾时,才24岁。提领徐州时,年方34岁。先后在徐州和荆州纠缠,袭取益州,已经是54岁了。及至攻克汉中,即位汉中王,已经是59岁了。

可见,在获得争夺天下资格的割据蜀汉前,刘备比刘邦起步更早但最终却失败了。

论及吾所以有天下者何?刘邦自己就说: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。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

在刘邦核心集团中,除了张良、萧何和韩信,还有陈平、周勃和曹参等人。刘邦善于挖人,很多重要的能人都是从项羽帐下挖来的,包括韩信和陈平。而且明知韩信心怀不臣,陈平贪污腐败,刘邦都能使之人尽其才。刘邦对这些功臣是可以由子孙继承的实封,比如萧何食邑为8000户,陈平食邑为5000户。

在刘邦核心集团外,还有一些对刘邦最终夺取天下贡献更大的实力人物,那就是刘邦所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,包括楚王韩信、梁王彭越、淮南王英布、韩王信、长沙王吴芮、燕王臧荼、赵王张耳。刘邦不惜裂土分封诸侯,以难以拒绝的封赏来挖角项羽手下最有实力的将领。虽然后来在坐稳天下后,又违背誓言杀了他们。

对于刘邦的对手项羽,韩信评价:“项王见人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,印刓敝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刘邦在天下大定后,问群臣自己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。高起、王陵等人说:“陛下慢而侮人,项羽仁而爱人。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所降下者因以予之,与天下同利也。项羽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,贤者疑之,战胜而不予人功,得地而不予人利,此所以失天下也。”

可见,刘邦成功最大的原因,就是以封赏招揽和笼络了一流的人才。

刘邦有天下,而刘备蜀汉最终失败。究其原因,很难归因于任何一场战役的失败,甚至也很难归因于一个阶段的战略失误。胜败兵家常事,刘备虽有夷陵大败,对手曹操也有赤壁大败。刘邦先烧掉栈道示弱自保,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,都是战略调整。

战争的成败,是长达十几年的较量。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,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战役也不是战略,而是人才。只要有了人才,战略即使有错误和偏差,也可以及时得到调整,战役即使失败了,还可以卷土再来。刘邦之所以得天下,就是因为人才云集荟萃。

刘备亲征伐吴时期,人才就已捉襟见肘。等到刘备白帝托孤之时,他的选择其实极其有限。当时庞统和法正早已不在了,五虎上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。诸葛亮时期,人才更加凋敝。姜维伐魏时前有王句后有张廖,被后人戏称为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当先锋”。

因此,刘备蜀汉之所以最终败于曹魏,问题出在蜀汉后期人才凋敝。

汉相陈平就曾经界定过宰相的职责:陛下问决狱,责廷尉;问钱谷,责治粟内史。”宰相者,外镇抚四夷诸侯,内亲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”。也就是说,决狱和钱谷这些具体的事情各有官吏负责,作为丞相的职责只是让这些官吏各尽其责。

管仲为齐桓公推荐了五个人,认为每个人在特定方面的能力自己都不如。桓公问置吏于管仲,管仲曰:“辩察于辞,清洁于货,习人情,夷吾不如弦商,请立以为大理。登降肃让,以明礼待宾,臣不如隰朋,请立以为大行。垦草仞邑,辟地生粟·,臣不如宁武·,请以为大田·。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,请以为大司马·。犯颜极谏,臣不如东郭牙·,请立以为谏臣。治齐,此五子足矣;将欲霸王,夷吾在此。”

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内而非将略,而且对于自己的短处,诸葛亮是有认识的。夷陵打败之后,诸葛亮自己就叹曰:“法孝直若在,则能制主上,令不东行;就复东行,必不倾危矣。”但是,他却不能为国举贤,再为蜀汉寻找或选拔法正这样的奇谋之士。

荀卿曰:“人主者,以官人为能者也;匹夫者,以自能为能者也。” 作为丞相的首要职责,就是为国举贤。然而,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就是事必躬亲,越俎代庖,事事皆以自己为能。而且在选人用人上,不能唯才是举,往往苛责求全,挑剔道德。如此以来,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敝。以此而论,诸葛亮做丞相根本就是不合格的。

蜀汉最终败亡的原因直接,在于诸葛亮执国政之后蜀汉人才凋敝。

诸葛亮的缺点有二:一是在应变将略上远不如法正,二是事必躬亲而不善举贤任能,刘备一向有知人之明,生前一直以诸葛亮理民治内,而以庞统和法正随军谋划兵略。刘备之所以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只因为此时庞统和法正已殁,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。

《三国志》评价诸葛亮:“亮之为人,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。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”应变将略,非其所长。其《隆中对》至少有两个致命的缺陷,一是千里之遥二分兵力,安得不败;二是孙刘联盟难以持久,十分脆弱。以此为战略,根本不足以取天下。

而且,诸葛亮过于谨慎,后六出岐山,兴师动众长途远征军粮局促,却与敌列阵对峙纠缠,岂能不败?魏延曾多次提出仿效韩信故事,由自己亲率一支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,但过于谨慎的诸葛亮一直不许。刘邦就采纳韩信的奇谋,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。

其实,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只是人才储备不足之下的无奈选择。

刘备曾经亲自招揽了不少的人才,主要靠结拜兄弟得到武将,靠三顾茅庐获得谋臣。除了诸葛亮之外,还有法正、马良、糜竺、伊籍等众多谋土。除了关张之外,还有马超、黄忠、赵云、魏延、马忠、王平等得力大将。但也只是基本够用,根本比不上曹魏。

刘备自己标榜道德,本身就构成了对别人的要求,对自己的儿子就要求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仅仅对法正这样的奇才能不拘一格。诸葛亮也要求他人德才兼备,能够到达这个标准的少之又少,因而到了蜀汉后期,蜀汉已是人才凋敝。

刘备封赏不重,生前只封过亭侯,未封过乡县侯。庞统和法正仅获封关内侯,最高的是新亭侯张飞和寿亭侯关羽。而且未必是实封,因为就连刘禅加封的武乡侯诸葛亮,作为蜀汉首勋,儿子们还须自力更生,身后财产也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。

作为刘备的对手,曹操任人唯贤,曾三次发求贤令,“或不仁不孝,而有治国用兵之术,其各举所知,勿有所遗”。不仅招贤纳士,而且善于挖对手的墙角,曾经挖过项羽和徐庶,还抱怨“吾收奸雄略尽,独不得法正邪?”曹魏始终谋士荟萃,猛将云集。

《魏书》评价曹操 “勋劳必赏,不吝千金。”以此吸引天下谋士和猛将竞相来投,荀彧、程昱、郭嘉、荀攸、贾诩等都是慕名而投。曹魏的封赏比蜀汉重,阳平侯徐晃食邑3000,晋阳侯张辽2600户。万岁亭侯荀彧2000户,安国亭侯程昱封邑800户。

问题出在,对手唯才是举和勋劳重赏,刘备却德才兼备且封赏太轻。

可见,刘备因为封赏不厚导致了人才储备不足,托孤也只能选择诸葛亮,而诸葛亮更是压制人才,人才更加凋敝,蜀汉的最终败亡就难以避免了。没有人想失败,究其根本原因,就只是自我认识上的那么一点点偏差。

第一个认识偏差就是前面所提到的,刘备缺乏刘邦的吾不如,诸葛亮缺乏管仲的吾不如。第二个认识偏差,就是认为封赏用的是自己的东西,这些东西是有限的,因而吝惜封赏。

《吕氏春秋·分职》曰:“先王用非其有,如己有之,通乎君道者也。……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,尽有夏商之地,尽有夏商之财。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,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说,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競。通乎用非其有。”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,通乎君道也。通乎君道,则能令智者谋矣,能令勇者怒矣,能令辩者语矣。

意思就是,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,将非己有的人、地、财分给谁,谁都会感激零涕,千恩万谢,然后为武王卖命。能让智者为武王出谋划策,为巩固武王的统治卖命。让勇者愤然而起,怒杀武王的敌人。让那些好的能言善辩者,为武王鼓吹,为武王辩解。

因此,吝惜封赏是没必要的,因为本来封赏所用的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对于任何创业,用非其有,都是终极制胜之道。如果一个人不这么做,一旦他的竞争对手这么做,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。再通俗一点讲,这就是一种打土豪分田地,一定无往而不胜。

以此而论,放眼中国,能媲美刘邦者,唯有华为的任正非。任正非任人唯贤,用人之长,容人之短。不仅薪酬奖金始终高于主要竞争对手,而且论功配股,犹如裂土分封。任正非1987年43岁时负债走头无路,集资两万元创业,现在他的华为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。

任正非没必要也绝不会任命一个诸葛亮做丞相。首先,华为已经人才济济,任正非实行轮值CEO制度,“过去的传统是授权予一个人,因此公司命运就系在这一个人身上……非常多的历史证明了这是有更大风险的”。其次,他一直强调,“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,不能当干部。”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部下源源不断地培养成“英雄”,而不是自己去当“英雄”。

任正非的成功,从根本上来说,正是来自于任正非对自己的自我认识。任正非经常说,我这个人啥都不懂,不懂技术,不懂管理,不懂财务,我手里只提着一桶浆糊。前面三十年我提着这桶浆糊,浇在大家脑袋上,把十八万员工团结起来。徐直军曾对外说:老板懂什么管理,我们的IPD,这个变革他懂什么?他就知道那三个英文字母。任正非评价徐直军:“总能先于他人闻到任何机会。”

因此,成功之道就在于谁拥有“用非其有”和“吾不如”这两个法宝。只要有了这两个法宝,创业不怕晚,刘邦创业已经48岁了,不怕起点低,刘邦创业时只是个亭长,不怕目标高,刘邦是奋剑而取天下。

本文将这两个法宝,“用非其有”和“吾不如”,送给天下所有的创业者和管理者。


看完请转发,分享是美德

谢赞赏鼓励!在公众号中扫码,加入讨论群

the end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